找到相关内容225篇,用时14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  按着就是叙述《修行方便禅经》所阐发的“五停心观”中的四种禅观,即不净观、兹悲观、界分别观和因缘观。   第一、觉悟到受女色的诱惑是不合佛教道德要求的,所以必须使六根清静以消除祸患,此之谓“不...》、《庄》,便悟名教(指儒家学说)是应变之虚谈耳。以今而观,则知沈冥之趣,岂得不以佛理为先?”j这段话概括了慧远由崇信儒学到服膺《老》、《庄》,最后皈依佛教的两次转折过程。   据史书记载,慧远信仰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
  • 当代中国佛教信仰价值趋向——以上海居士佛教信仰研究为例

    不过,因为受佛教徒善良行为的帮助和感染,并对佛教道德理念所应起到的社会积极作用寄寓了期望,佛教的社会道德形象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。   不过,近年来,中青年信仰佛教的机缘和目的是有些不同的,并且这部分...middot;,随着众生的根基与缘分,而千变万化的。但是,大乘佛教主要是为了利益社会的,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信仰活动的价值最终要由其社会意义来鉴定的。大乘佛教不排斥追求个人修行与解脱,而且特别强调个人道德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10983768.html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生活中,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,由自身当下做起,完善人格和僧格。他说:“末法期佛教之主潮,必在密切人间生活,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,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。”“所谓学佛,先从做人起,学成了一个完善的好人,然后...佛陀制戒的原则是无犯不制。僧团建立以后,出家僧众日增,僧团生活渐趋复杂,有许多根基稍浅的人进入了比丘僧团,因此发生了违背伦理道德的问题。因此,佛教的戒律也就从此陆续制定起来。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析

    精神及力量。而要将佛教的精神和力量融入社会,就要从佛教道德入手,即发扬佛教的报恩伦理,指出佛教做人的道德。报恩伦理是指报父母恩、报社会恩、报国家恩和报圣教恩,“由此我们乃生起信仰恭敬的心来。以知恩报恩,即为成人的道德行为,亦即为佛教切近教人实行的道德。”同时又要结合社会思潮来宣传佛教的思想,如向人宣讲佛菩萨不是鬼神,鼓励善堂的慈善家最好能信佛,解释从事正当职业无碍于学佛,强调信佛之后,投入的做善事的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886346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

    的一种文化现象。   第二,中国佛教强调人人皆有佛性、人人都能成佛的众生平等说,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,这既是对佛陀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挥,也特别反映了中国佛教对个人道德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...出世为最终目的的宗教,但在注重现实生活的中国这块土地上,在宗法性封建专制集权强大的社会环境下,出世的佛教不仅强调“出世不离人世”,而且还表现出对政治的依附,并积极主动地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协调和融合,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25996040.html